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09:01    次浏览
□本报记者张莹本报通讯员李国锋10月11日上午,记者在古贝春集团办公大楼见到了顾金栋,他言语真诚、冷静而锐利,一如他笔下的文章,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,实则有着激荡人心的情感深度。顾金栋现任古贝春集团党委副书记,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、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。他把自己比喻为在文学菜园中耕种的劳作者:“一畦诗歌、半亩小说、三分散文,还有师友们出于厚爱和鼓励赠予的几袋养料。虽然结出的谎花多果子少,还有些草,好在都是自家的,真应了那句老话:一畦萝卜一畦菜,谁的孩子谁不爱啊。 ”对文学最初的热爱,由作文生发而来“我文学上的引路人是我的父亲、母亲、哥哥、姐姐,我特别感激他们在我童年时代给我的鼓励,是我文学路上最初的勇气源泉。 ”顾金栋回忆起青春往事,神情专注地说。顾金栋1976年出生在武城县武城镇东贾村一个教师家庭。第一次接触写作是在三年级的一个周末,当时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写一篇日记。那天晚上,从来没写过日记的他不知道怎么写,急得想哭。大他13岁的姐姐告诉他:“写日记其实很简单,只要把自己看到的,感觉有意思的东西,真实地记录下来就行了。”还给顾金栋看了一篇作文范文。范文中有“透过玻璃窗”这句话,顾金栋有样学样,写的是“透过墙头”,大姐看到后,打趣地说:“你视力可真好,不是我想着再给你看一遍,你就闹笑话了。 ”笑过后,大姐把他的作文稍加修改。到了语文课上,老师让全班学生挨个朗读自己的日记,当顾金栋读完时,老师大加赞赏,对他说:“第一次写就写得这么好,真的很难得。 ”同学们纷纷投来惊羡的目光,顾金栋开心极了,心中忽然涨满了对于写作的憧憬和兴趣。顾金栋的哥哥顾金良当时在武城县城上班,是个文学青年,与朋友们合办了文学报纸,每当哥哥把报纸拿回家,父亲和母亲都会细细阅读,这让顾金栋羡慕不已,心想有一天,也要把文章发表在报纸上,于是更加用功写作。语文老师布置作业之后,每一个作文题目,顾金栋都会写两篇,而且几乎每一篇都会被当成范文,在全班朗读。他也爱上了看书,哥哥给他买的《童话大王》《安徒生童话》等书,他爱不释手地反复捧读,课余时间同学们就围着他听故事,久而久之,他成了学校里出了名的“故事篓子”。这段时间,顾金栋开始有意识地模仿借鉴别人写的东西,对于书籍也生发了无限的热爱。一年夏天,他在下午放学的路上碰到一个小书贩儿,花花绿绿的课外读物令他“垂涎欲滴”。他围着书摊转悠来转悠去,看了好久,最后选中了一本《小学生作文选》,急忙问好了价格,一溜烟奔到家里,母亲见他跑得满脸通红,以为出了什么大事,关切地问:“怎么了?”他低着头,像犯了错误一般,小心翼翼地说明了意图。 母亲犹豫了一下,在衣兜里一阵翻摸,掏出两张揉得皱皱巴巴的毛票,把钱塞进他的手里,对他说:“喜欢就买吧。 ”顾金栋说:“这本书我看了无数遍,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,母亲舍得为我读书花钱,更加坚定了我一定要在写作上闯出名堂的决心。 ”初三下学期,他的一篇习作《父亲》由王忠良老师推荐,被收录到中国海洋出版社出版的《学生作文范例与分析》中。第一次公开发表作品,令顾金栋欣喜若狂。那天,他边挥舞着书边往家飞奔——他要把这个喜讯第一个告诉父母。正在小菜园干活的父亲来不及搓掉手上的泥,便戴上老花镜找儿子的名字,当看到最后“山东省武城县梁庄中学初三2班顾金栋”的署名时,父亲高兴地说:“我们家又出了一个作家。”痴迷文学造成了严重偏科,1993年7月,顾金栋在中考时落榜了。不久,他参加了德州市商业职工中专的考试,被录取到财会专业,学制两年。临近毕业的时候,他被武城百货大楼在北京开的一家饭店挑去做会计。那段时间,虽然会计工作得心应手,可是他一直没有忘记心中的文学梦想。一下班,他就抱着书读小说、读诗歌。 9 个月之后,他不想继续再干会计,希望从事与文字有关的工作。于是回到武城百货大楼上班,站了3个月柜台之后,终于如愿以偿去了办公室工作。白天写公文,晚上就读书写作,心无旁骛地提升着自己的写作功力,他的散文、诗歌相继在文学刊物上发表。“与世隔绝”30天,创作长篇报告文学《揭秘》2000年,顾金栋进入古贝春集团工作。在这里,文学创作与本职工作慢慢地融合在一起,相辅相成、互相促进。感恩于企业的文化氛围和周晓峰董事长的支持和包容,顾金栋一心想用手中的笔为企业做点什么。 2005年,顾金栋在报纸上发表了有关古贝春历史的几篇通讯,他不由地想,如果时间线再往前推,追溯到1952年建厂,往后延伸到今天,写成长篇报告文学不好吗?第二天,他就跟周晓峰董事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。周董说:“你上班要处理许多杂事,时间都碎片化了,怎么写得好呢?我给你放一个月假,哪里安静就去哪写吧。 ”顾金栋的妻子那时在济南参加省里的培训,他把孩子送到岳父家,把办公室的电脑和打字机抱到父母家里,开辟出一间小书屋来,为自己打造了一个无人打扰的独立空间。“那一个月,我集中所有的时间和精力,做这一件事,没黑没白地写,有时候从傍晚一直写到第二天天亮,趴在桌子上就睡着了,我母亲早上醒来,怕吵醒我,蹑手蹑脚地进到屋里扫烟头。搬到老爷子家住,也是为了能有一口热饭吃,不然自己真会饿死。 ”顾金栋说。有一天凌晨3点钟,他饿得心慌,找了一圈没找到东西吃,只在一张小床上,发现了儿子扔在那里的一块蛋糕,已经硬邦邦的,咬不动了。他找了一个玻璃杯,把蛋糕放杯子里,用热水一冲,竟然沏开了,几口就喝下去,这才意识到,原来写作是一件特别耗费能量的事。就这样,他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“与世隔绝”了一个月,写成了记录古贝春成长史的长篇报告文学《揭秘》。 2006年出版后,受到读者广泛好评,获得“德州市第九届精品工程奖”。“写作赋予我精神世界的充盈和自足”“写作对我来说,更像一个瓜熟蒂落、水到渠成的事情,我也一直是有感觉就写,没有感觉就放一放,没有刻意去追求什么,只是把生命中真切的情感体验记录下来。”顾金栋说,“从2010年开始,逐渐多了文学创作的自觉性,开始有意识地打磨自己,用功更勤、进步也快了一些。 ”顾金栋最爱描绘的是底层的小人物。他四平八稳地讲述自己熟悉的人和事,看似平常而又普通,读来却让人从心底生出感动。他获得首届德州市长河文艺奖的系列小说《咱村那些爷》,有人说是散文体小说,也有人说是小说体散文。顾金栋说:“其实,什么文体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作者那颗赤子之心。我的小说写的不是怜悯,是惋惜。对那些人,对特定时间里发生的那些事,都心生惋惜。 ”小说之外,顾金栋还爱写诗,他主张诗歌要有疼痛感,要打动人、直击灵魂、直抵生命的痛处,从一个小切口窥见丰富的大世界。“从诗歌的艺术手法上来讲,我还是一个只能做粗木匠活的手艺人,作品气质以朴拙为主。从内容上来说,我认为诗歌贵在有新的发现,有对人生和人性的深刻挖掘。 ”近期,顾金栋打算和哥哥顾金良各自选出100篇诗歌,编成诗歌集《诗兄诗弟》,交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。“我一直把文学看成是精神的后花园,当我迷茫、颓废、无所适从的时候,就会躲到里面去,给自己的心一个寄托、一个归宿。写作所赋予我精神世界的充盈和自足,是任何东西也无法比拟的。 ”采访即将结束时,顾金栋如是说。